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议在浙江湖州召开
8月6日-9日,国家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十四五”聘期考评会议在浙江省湖州市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和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主办。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三级调研员朱健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科研处处长马卓君,浙江省农业农村厅四级调研员类兴彪,浙江省湖州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学民,湖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胡大雁,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所长张海琪、副所长郭建林与原居林,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副所长张殿昌、科研处副处长(主持工作)明俊超等领导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开幕式由虾蟹体系首席科学家曹煜成研究员主持,体系副首席科学家牛津教授及岗位专家、综合试验站站长、团队骨干成员等120余人参加会议。
开幕式上,类兴彪调研员向参会人员表示欢迎,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强调,此次考评会在浙江湖州举办,既是对浙江虾蟹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肯定,也是对“浙江经验”的一次集中检阅。他回顾了浙江“十四五”虾蟹产业发展的三大支撑:科技引领、生态发展、合作共赢,并提出未来将聚焦“科技硬核化、产业绿富化、协作紧密化”三大方向。
马卓君处长代表水科院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水科院发展的参会专家及相关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他指出,今年是“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谋篇布局之年,虾蟹产业的战略地位愈发凸显。他强调,新时期,虾蟹产业科技研发面临更复杂的挑战,水科院将持续做好服务保障,携手各方推动虾蟹产业高质量发展。
张殿昌副所长肯定了“十四五”期间,虾蟹体系在应对转型压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中的关键作用。作为虾蟹体系建设依托单位,南海所将把服务好体系作为重要工作职责,从科研资源调配、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提供支撑,并积极整合内外资源,共同推动虾蟹产业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促进成果转化惠及渔民。
在首席考评环节,朱健祥三级调研员在线主持首席科学家曹煜成研究员的“十四五”聘期考评工作。曹煜成从重大关键科技进展、支撑产业提质增效、对接服务企业、科技支撑县域经济、科技帮扶、应急与咨询服务、重要机制创新和宣传报道等八个方面进行聘期述职汇报。针对良种受控的“卡脖子”问题,虾蟹体系培育出13个国审新品种,占同期虾蟹新品种数量的80%。培育出的凡纳滨对虾自主良种生产SPF虾苗1800亿尾,占我国良种虾苗市场60%以上,在国内虾苗市场排在前3位,实现了我国凡纳滨对虾种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重大转变,基本实现了种质资源自主可控;培育的罗氏沼虾良种虾苗超240亿尾,市场占有率约65%,在市场排名前2位;培育出的克氏原螯虾“盱眙1号”、拟穴青蟹“东方1号”填补了我国小龙虾和青蟹养殖没有新品种的空白,实现我国10个虾蟹主要养殖品种的良种全覆盖。针对病害防控难题,在国际上率先创新了对虾白斑综合征(WSS)生物防控理论与应用技术,使我国WSS发病率由体系成立之初的50%下降到现在的2%以下,该疫病2022年由国家一类动物疫病调整为二类动物疫病。同时,研发了国家及行业新标准44个、新装备5个、新产品75个,良种推广1160万亩,主推技术覆盖340万亩,培训从业者68万人次,服务企业超过300家。建立的对虾池塘工程化养殖模式,单造亩产超10000斤;建立的对虾工厂化养殖模式,单造亩产约20000斤,建立推广多种稻虾蟹高效综合种养模式。科技助力湛江对虾、潜江龙虾、阳澄湖大闸蟹等26个区域优质虾蟹品牌高质量发展。
随后,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岗位科学家及试验站站长围绕“十四五”期间的产业攻关、技术支撑、乡村振兴服务、科企协作等内容分别作述职报告。全体系人员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完成公平考评。
曹煜成首席在会议总结时指出,此次会议既是对虾蟹体系“十四五”工作的一次全面梳理与检验,更是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规划未来的重要契机。虾蟹体系应以此次考评为新的出发点,不断优化工作思路与方法,为“十五五”取得更优异的成绩筑牢根基。
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