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进展 >> 正文

南海所对大亚湾岩芯沉积柱中有机质来源贡献的研究取得新进展

撰写时间:2023-10-09 [来源:南海水产研究所 ]

字号:
打印


近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院级南海渔业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价创新团队联合暨南大学科研人员,基于贝叶斯混合模型(MixSIAR)结合双稳定同位素,在探究大亚湾大鹏澳海域岩芯沉积柱中有机质来源贡献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The anthropogenic effects on organic matter in sediment core based on Bayesian mixing model: a case study of Daya Bay”为题,发表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期刊上,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满向甜为第一作者,黄洪辉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该研究通过沉积柱中的粒度、无机碳,有机碳、总氮及其比值和同位素丰度的综合分析,结合沉积年代学信息与端元混合模型的计算结果,解析了近百年来大亚湾岩芯沉积柱中不同来源有机质的贡献占比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沉积柱中的有机质主要来自海洋浮游植物产生的有机物质沉积,平均占比 44.0%,陆源输入次之,约占 29.1%,河流输入贡献约占 26.9%。从时间序列上来看,自 1960 年到 2000 年间持续观察到“陆源有机质比例增加,海源有机质比例减少”的现象。湾内西部近岸海域初级生产力的阶段性提高最早也出现在1960年,主要归因于大鹏澳海域较早的土地开发和人类活动。沉积记录中的有机质含量均在1990s初期开始呈现显著增长的趋势,沿岸城镇人口、海水养殖面积、海洋工程建设的增加,以及工业迅速发展等社会和环境因素均与有机质的转变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联,虽然外源性有机质输入明显增加,但来自海源的有机质贡献始终占据主导地位。此外,贝叶斯同位素混合模型展现出比传统端元混合模型更大的优势,更适用于沿海海域多重有机质混合的源解析。

该研究获得了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人才团队引进重大专项(GML2019ZD0402 & GML2019ZD0209)、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2023TD15)、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2021SD03)的联合资助。

全文链接:https://link.springer.com/article/10.1007/s11356-023-30101-x

图1 大亚湾岩芯沉积柱中生产力、营养状态和氧化还原条件的垂直分布

图2 大亚湾沉积柱中有机质的端元分布和贡献占比


微信扫一扫
分享到朋友圈